趁著月黑風雨驟,肆無忌憚地混吃等睡,主要活動就是移動於書桌和餐桌之間,甜蜜臨幸那些在硬碟裡鎮守終日的老片。
*Before Sunrise & Sunset
約會場景從塞納河銜接到小公寓,小酒館流轉到乾草地,這種流暢的美感,無怪乎異國等同於戀愛。
我也喜歡托斯卡尼(Under the Tuscan )、美好的一年(a good year)。那怕是在嘈雜的咖啡館裡端水杯,都像個討生活的哲學家。
趁著月黑風雨驟,肆無忌憚地混吃等睡,主要活動就是移動於書桌和餐桌之間,甜蜜臨幸那些在硬碟裡鎮守終日的老片。
*Before Sunrise & Sunset
約會場景從塞納河銜接到小公寓,小酒館流轉到乾草地,這種流暢的美感,無怪乎異國等同於戀愛。
我也喜歡托斯卡尼(Under the Tuscan )、美好的一年(a good year)。那怕是在嘈雜的咖啡館裡端水杯,都像個討生活的哲學家。
可愛的男人也有他的糟糕啊。
K歌情人"don't write me off"
雖然他一副大徹大悟明白誰是真愛的樣子,我還是堅信他會再來許多不大不小的亂子:P
結束得讓人驚訝的片尾,四線電車在天橋下轟隆隆地短暫交錯,
循著本來的軌道與速度繼續駛往四方的畫面。
呼應了片頭,配著音樂與旁白的只有景,
沒有吻別或誕生,該開口的人始終沒有開口,
看不到欣喜若狂或淚流滿頰,
最近看了兩部小津的片子:《東京物語》和《浮草》,
才開始認識到這個自我風格強烈又能產能銷的導演,
而我也從一開始因習慣了好萊塢式的聳動劇情而不耐、分心、猛打呵欠,
到後來逐漸融入小津的敘事節奏中,到對劇中人產生同理心,觸發心中顫動,
才了解到好東西的餘韻是無窮的。
(侯麥影評作業)
對侯麥電影的印象始終停留在大量的對白,電影的主角不必是個專業演員,但得是一個具備表達魅力的說話者,他們於全片中叨叨絮絮的闡明心志,試圖在人際關係與自我原則中找出平衡,同時也像是在為自己的「類出軌行為」開脫。這些對愛情成癮又受價值觀束縛、對自己不求甚解的男人女人,肩並肩在午後的街巷裡悠閒地溜著、在夏陽下的沙灘恣意地消磨青春,或在各式聚會場合下碰頭,用友善的問候認識,用問答的模式互動,以鮮明的自白道破個性,然後一拍即合,互譜出平凡生活裡的小插曲。
用很難想像一位年逾半百的導演是如此著迷於「愛情」這個主題,並且是充滿不確定、非恆常性的青春之愛。他的主角們無論實際年齡為何,在心中永遠都住著一個未長大的彼得潘。《春天的故事》中, 少女伊芙對哲學老師珍妮如此介紹著她的父親:「他不是在戀愛就是在旅行,成天活得像個20歲的少年。」愛情與青春,憑靠的都是滿腔熱情與瞻前不顧後的莽撞,那美好、漂流與易逝的特質尤其教人著迷。
火線交錯大概可以列為我的年度震撼影片了。
程度跟衝擊效應差不多,但我看完Crash沒有很喜歡,
我覺得有刻意加強種族和性別衝突的成分讓人不舒服。
此導演上一部是西恩潘主演的「靈魂的重量」21 Grams,
侯麥很有趣,這六個故事都以男主角的知識份子觀點,
不斷背著妻子和情人進行午後的約會,
什麼事也沒發生,浸泡於某種曖昧光暈後,
最後都回歸到最初的所愛(妻子)上。
以下台詞出自,侯麥電影「六個道德故事」之六的《午後之戀》男主角自我獨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