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影像閱讀手札:《藝術觀賞之道》
李佳曄
「自從照相機將畫作變成可複製品後,圖畫便失去了部分的東西。」
從真跡與複製品的討論開始,約翰.伯格道出當時油畫藝術的「神秘性」凌越作品本身,使它更趨向神聖化的、高價的、為特殊階級服務的特性,而非可親、隨處可見的。這份小眾的認同感在相機做出複製後有了改變。「問題不在於複製品能否百分百再現了一個形象,而在於利用複製技術使一個形象為不同目的服務成為可能。」獨佔性的喪失同時使神秘感消退。
 
在美術館行銷上,真跡始終是話題,往往成為鎮館之寶。在瞻仰真跡時,因眼前作品的獨一無二而產生難得一見的感受,使得進美術館像是趟朝聖。
也就是說「神秘感」觸發了觀者的感性想像,這可解釋在:對作品內容的神秘上,如富歷史深意的地點、或有光影與暗部的場景。對作品技巧的神秘上,如長時間曝光與疊片。
 
但大眾化與神秘感似乎是背道而馳的兩件事,當技巧可被輕易模擬時,我認為講求的便是「原創性」和「手感」。畢卡索的畫風能被仿製,但不具原創性,原創的背後是人的精神,關乎性格養成與腦袋運作,藏了很多故事。而手感能強化作品獨一無二的感受,若一張照片由攝影師本人在暗房沖洗出來,從頭到尾不假他人之手,我會覺得充滿創作者的「靈」,格外神聖。站在真跡前也是基於這種神秘想像吧,是經由畫家的手,一筆一畫誕生出來的。
 
「女性既是觀察者,又是被觀察者。她自身的觀察者是男性,而被觀察者為女性,她把自己變做極特殊的觀察對象---景觀。」裸體畫是為歐洲油畫的一項大類,男性是油畫的擁有者與觀賞者,既注視著女人,又炫耀著如物質般的擁有。畫中的女體是不具情欲而柔順的,符合景觀美學的標準。從裸體畫中的女性聯想到時尚雜誌中的女性照片,觀看者其實大部分是女人,而雜誌從圖片到內文不斷教導妳該如何以男性眼光來省察女人,教妳招桃花的色彩心理學、教妳算黃金比例,與練就阿娜多姿體態的秘方,以使自己變成街上的景觀,成為男女慾望投射的對象。
 
由於女性成長過程的角色切換,造就不同的觀看方式。最近逛到兩個日本女攝影師的部落格:中川正子和川內倫子。前者的作品較有故事性,家庭、餐桌、孩童笑臉,畫面鮮豔,充滿豐沛的人性互動,大概也因其常接商業案子。後者專拍日常生活中瑣碎的東西,畫面純淨,有人說她後現代,「在平靜中流露女性特有的小殘酷」,我覺得像女性特質裡的叨叨緒緒、對細節的敝帚自珍,並發覺一些和她共同的點:拍自己穿鞋的腳、湯匙、湯麵、花、市場、窗戶。彷彿活在自己的世界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ya咖啡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