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侯麥影評作業)

對侯麥電影的印象始終停留在大量的對白,電影的主角不必是個專業演員,但得是一個具備表達魅力的說話者,他們於全片中叨叨絮絮的闡明心志,試圖在人際關係與自我原則中找出平衡,同時也像是在為自己的「類出軌行為」開脫。這些對愛情成癮又受價值觀束縛、對自己不求甚解的男人女人,肩並肩在午後的街巷裡悠閒地溜著、在夏陽下的沙灘恣意地消磨青春,或在各式聚會場合下碰頭,用友善的問候認識,用問答的模式互動,以鮮明的自白道破個性,然後一拍即合,互譜出平凡生活裡的小插曲。

用很難想像一位年逾半百的導演是如此著迷於「愛情」這個主題,並且是充滿不確定、非恆常性的青春之愛。他的主角們無論實際年齡為何,在心中永遠都住著一個未長大的彼得潘。《春天的故事》中, 少女伊芙對哲學老師珍妮如此介紹著她的父親:「他不是在戀愛就是在旅行,成天活得像個20歲的少年。」愛情與青春,憑靠的都是滿腔熱情與瞻前不顧後的莽撞,那美好、漂流與易逝的特質尤其教人著迷。

季節四部曲中,除了《夏天的故事》是用男主角賈斯柏為視角重心外,其餘三部皆是以女性為探討主軸。欣賞一個男人在數個女人之林「虛心受教」、等待愛神的賜予,也許愛情來臨時他心猿意馬、起意竄逃,也不會造成任何人的傷害,因為在侯麥的電影裡,愛情是感性浪漫與理性道德的互相節制,微醺而不醉,留下飄散於男人女人間的酸甜的氣息。

在侯麥的塑造下,這些特色各異的女人們獨立代表了某些典型。她們枝節的情緒與突如其來的極度堅持,從日常生活看來是如此微不足道,卻又大力地主導了人物關係的發展與走向,也標示出活脫生動、清新爽利的女人形象。

春天是戀愛的季節。然而在侯麥的感官中,春夏秋冬都有他們張力無盡的戀愛故事,無關乎季節,而是女人。在《春天的故事》裡,女兒伊芙的角色充滿著任性而為與突發奇想的孩子氣,她因不滿父親的小女友娜塔莎的個性,老是喜歡賣弄名詞,藉著激論發洩情緒,便興起了亂點鴛鴦譜的念頭,想湊合父親和她喜歡的新朋友珍妮在一起。

哲學老師珍妮,有著拒絕闖入他人生活的原則。她無法和別的生活模式共處一屋簷下,無論是對借住在她家的表妹及其男友,還是後來在宴會上認識的伊芙及其父親的家,都讓她覺得拘謹而有所顧慮,這原則也反應在她自己的感情世界中。在有男友的身份下,她無法接受伊芙父親的闖入,雖有逾越式的短暫接吻,還是毅然選擇回歸本來生活,如她結尾時捧著花盆微笑一般,樂於接受對方鮮花似的嬌豔讚美,並帶著它回到自己原來的住所。

多角戀情怎麼解?《夏天的故事》中,男主角最想得到的是對他態度不怎麼認真的美麗女友---蓮娜的心,然而蓮娜是個年輕自恃,時候未到絕不交出自由,對戀人懷有夢幻理想的女孩。原本和女友相約度假卻被爽約的男主角,在餐廳認識了個性開朗好交際的瑪戈,有男友的瑪戈對「夏日戀情」懷有憧憬,卻不願淪為男主角孤單假日的慰藉,是理性與友情的代表,也是那搞不懂自己的男主角的愛情導師。

瑪戈介紹了對男主角頗有好感的朋友蘇蘭給他,蘇蘭是個熱情魅惑、講求感覺、同時和很多男人交往的「衝動型戀愛者」,容易投入也容易抽離,他和男主角間一直保持著若有似無的挑逗與無承諾關係,是個和蓮娜不同類型,卻也令男主角欣喜著迷的女子。

儘管好友瑪戈在得知男主角要帶新認識的蘇蘭到島上度假的消息後,表現出吃醋的偏激舉動,說自己是男主角「代替品的代替品」,仍無損於她的率真與真情流露。瑪戈劃分友情與愛情界線的指標是「不接吻」,蘇蘭則是「第一次不上床」。彷彿對侯麥來說,肉體上的出軌是不道德的,然而精神上的波動則是無傷大雅的,甚至是自由意志與浪漫情懷的不造作表現。也因此,他劇中的男人女人往往是有另一半的,只是剛好分隔兩地、不在身邊,當主角們在風光明媚的季節裡出走度假時,自然地覺得寂寞、自然地產生邂逅,有了幾段耐人玩味的戀愛小品。

在葡萄園裡成熟的《秋天的故事》,女人們的戀愛因子伴隨紫紅葡萄的收成而發酵喧騰起來。葡萄園的單身女莊主瑪嘉莉,年屆45歲,喜於與自然無伍,在生活上自給自足,一頭澎鬆的紅捲髮配上直接而快速的說話方式,女朋友們都喜歡她,並想介紹身邊的好男人給她,卻總存著點私心。在女友前坦言不諱卻在愛情前詞窮怯場的瑪嘉莉,對男人的品質和對她的葡萄酒一樣挑剔。

瑪嘉莉的摯友依莎貝拉,擁有一家自己的小書店與美滿的婚姻。對她而言,作夢與看書是度過生活的甜美方法,去葡萄園找瑪嘉莉喝酒敘聒則可位居第二。突發奇想的她地私自登報幫瑪嘉莉徵友牽線,並頂替瑪嘉莉的身份去赴約,因此險些掉入了一場愛情沈醉中。

瑪嘉莉與兒子的新女友---萬人迷蘿馨,格外交心。蘿馨欣賞瑪嘉莉的生活哲學與渾熟魅力,某分面也適時地填補了瑪嘉莉對離家女兒的想念。瑪嘉莉也對依莎貝拉形容蘿馨是「對她具有特別的意義」。

蘿馨有著年輕女孩的迷惘與不定感,並崇拜年齡與學識帶來的成熟權威感。她一來想擺脫與前男友(教授)接近不倫的曖昧關係,並詭計多端地想把教授介紹給瑪嘉莉,然而心中又反覆擺盪、藕斷絲連。她也想藉由與瑪嘉莉兒子的交往來轉移目標,卻嫌對方是個愣頭愣腦的傻小子(甚至連瑪嘉莉也認為自己的兒子配不上蘿馨)。當她認識了瑪嘉莉後,便常去葡萄園找她傾吐感情困擾,更為她那種直來直往的豪爽與堅持所迷(瑪嘉莉怕影響酒質而堅持不用除草劑),成為蘿馨崇拜的熟女典型。

和《春天的故事》相同的是,場景一樣圍繞著大莊園,具有曖昧關係的男女年齡差距甚大,且都有古靈精怪、喜為紅娘的女人,替情節增趣不少。當年輕的女子遇上一位年長的女性朋友時,便會格外的投緣喜愛,兩人因此成為忘年之交,如珍妮之於伊芙,瑪嘉莉之於蘿馨。《四季》中,很少有個被女人們深深迷戀的男主角出現,相反的,男主角多半是個理不清自己、見一個愛一個的二楞子,如《春天》裡對珍妮動了心的爸爸,《夏天》裡周旋於女人之間,結果假期結束後三女都抽身離去的賈斯柏,《秋天》裡的愛情楞子似乎是女主角瑪嘉莉,然而她最終獲得了溫馨的友情與愛情。

真愛一生只會發生一次嗎?就是眼前的這個人嗎?《冬天的故事》裡的費莉絲不斷地在每段關係裡尋找答案。她帶著女兒,先後跟著不同的男人同居,而後漂流,每段日子裡,她都以為自己已經是心滿意足了,直到新湧上的感受再度推翻她的生活,然後她對眼前的男人說出:「我愛你,但卻不足以跟你住在一起。」於是她立刻告別,帶著女兒搭火車逃離。

費莉絲對真愛的執著近乎偏執,有著少女式的浪漫狂想。她的語言可以混亂:連母語法文和自己地址都會說錯;她的存在可以平凡:總揶揄自己是個草包,但她儼然是個單純為尋覓真愛而活的女人,常因對真愛的理想堅持而發出連知識份子都自嘆弗如的論調,這是一個戲劇性的故事,關於完美愛情的追求。

故事的最後她終於遇上了畢生摯愛,在公車上偶然瞥見渴望的臉龐---那個曾邂逅於海邊的男子,女兒的生父。於是他們註定似的相遇了,如童話結局般,在冬季大雪飛散後帶來的團圓。

《夏天的故事》解的是一男三女的愛情難題,從與三女曖昧的賈斯柏身上,看不到篤定與自信的特質。《冬天》則是一女三男的愛情證明題,對費莉絲而言,這些男人有如「過境千帆」,皆不是,她其實很清楚自己在等誰。

侯麥是偏愛女性的,他對女性心理的捕捉令人驚奇。就像他所說的「女孩總帶給我靈感,男孩則完全沒有。」在他鏡頭下的男人,往往幼稚而膚淺,相對於此,女性,尤其是年輕、戀愛中的女孩,是最好的特寫題材。但侯麥的鏡頭並不帶有責備意味,而是藉由呈現多面的狀況引人發想,隨著不太會下決定的主角一起探討,沒有絕對的黑與白,反而著重於迷濛曖昧的灰階與平衡。

「我讓我的角色自己說話。」這是侯麥的企圖,反映在他人物的不斷對話與多面性格。同齡的女孩總比男孩來的感性成熟,在戀愛中她們敏感貼心、又積極勇敢,侯麥賦予這些女子開朗、幽默、真誠等類男性的珍貴特質,再加以她們本身的豐沛情感與理智,造就了這批可愛可親的女主角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ya咖啡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